時間:2013-12-25 文章來源:好想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點擊數:3531
“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竿。”金秋時節,一年一度的“好想你棗鄉風情旅游節”正在河南省新鄭市舉行。各地前來打棗、棗林拔花生、領略棗文化和田園風光的人們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在棗鄉人們的眼里,棗與桃李杏栗并稱五果,位居五果之首的棗是非常有靈性的。用竹竿打棗有節節高的寓意。因而每年棗兒成熟的時候,打棗成了大人小孩們的樂趣。
如今,古老深厚的棗文化,因為一個叫石聚彬的農民和他創辦的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而升華、光大。好想你中華棗文化博覽中心包羅匯集了我國8000年紅棗歷史、文化、民俗、農藝、美食等。好想你棗業用現代食品技術和理念,讓一顆紅棗“72變”,研發出以棗博士、棗片、紅棗粉等為主導產品的10大系列270多個單品,打造出了全國知名的“好想你”品牌,專賣店達到1000多家,年銷售額4.5億元,正在兌現“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吃上最好的紅棗”的諾言。
親親的紅棗文化
風情旅游節期間,記者和眾多游客一起走進石聚彬支持興建的中國唯一的棗博物館——中華棗文化博覽中心,頓時感受到一個農業產業化公司散發出濃厚的文化味道,以及石聚彬身上剪不斷理還亂的大棗情緣。
紅棗在英文里學名叫ChineseDate,從名字上看,產地就是中國。世界上99%的紅棗都來自于中國,只有1%產自日本、韓國、伊拉克等國家,因此紅棗是我國特色果品之一。據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碳化棗核考證: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食用紅棗了。
傳說棗這個名字是由軒轅黃帝取的。自古以來,棗鄉民俗中處處離不開棗,祝福、祝壽、賀年、賀喜的食品中必有紅棗。孩子過生日時,父母就讓孩子在放著棗糕的案板前跳三下,預示著孩子跳得高,長得快。結婚的時候,新人要吃紅棗和花生,寓意早生貴子,兒女雙全。
文人墨客也鐘愛紅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祖籍新鄭,他的《杏園中棗樹》寫道:“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坐大車,輪軸材需此。”贊揚了棗樹的崇高精神。紅棗還是我國首批公布的藥食兼用果品之一。《本草綱目》記載:“棗為脾之果。”民間有“門前兩棵棗,郎中不用找;男子不可三日無姜,女子不可一日無棗;日食三棗,紅顏不老;五谷加紅棗,賽過靈芝草;左手花生右手棗,健康跟著你來跑’’等諺語,道出了紅棗珍貴的營養保健價值。
困難年代,人民視大棗為度荒的“救命樹”;現如今,它成為農民增收的“致富樹”。紅棗產業已成為產棗區拉動農業、加工業、商業、旅游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跑中國紅棗產業的就是好想你棗業。“好想你”率先把地方特產做成全國品牌,改變了一方人吃一方棗的傳統,也改變了人們只在紅棗季節吃棗的習慣。
石聚彬說:“作為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品牌,而這種品牌要深入到廣大消費者的心中,必須有文化內涵。建立棗文化博覽中心,就是打文化這張牌。”
感恩的陽光產業
好想你棗業公司董事長石聚彬,1961年出生于新鄭市孟莊鎮小石莊村。之后的40多年,他與家鄉的紅棗結下不解之緣。
14歲那年,石聚彬的母親重病,鄉親們提著紅棗、雞蛋前來看望,還兌錢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那時起,石聚彬內心就激發了將來回報社會的感恩。
1986年,石聚彬從報紙上看到一條信息,紅棗在南方頗受歡迎,很多深圳人都把紅棗作補品煲湯。這信息使他如獲至寶,他籌了幾千元錢,開始做紅棗販運生意,一舉掙了2萬多元,他因此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第二年,鄉親們把收獲的紅棗托付給他運到南方,由于市場調研不夠,紅棗積壓霉爛,一下子賠進去5萬多元。
20多歲的石聚彬被這突然而至的打擊驚呆了。最后,石聚彬選擇了離開,他辭去村主任,到鄭州在朋友幫助下辦了一家小印刷廠。“雖然離開了,但我知道,我肯定還會回來,因為,我離開的目的,就是想讓自己多長些見識,然后做大棗產業,讓家鄉父老的腰包都鼓起來。”
1992年,石聚彬早已還清了當年欠下鄉親們的債務,回到家鄉,承包了瀕臨倒閉的鎮干鮮果加工廠的一個車間,這便是好想你棗業公司的前身。
這一次,石聚彬賣棗的思路已與5年前不同。當時市場上風行蜜棗。他預見到,從樹上摘下原棗販賣的時代過去了,棗類產品深加工的時代已經到來。為了開發新產品,石聚彬先后69次到廣州、上海等地訪名師、求名家。
石聚彬發現,南方人大多不喜歡吃帶核的紅棗。回到孟莊后,他立即組織人員著手開發生產“無核棗”。以皮薄肉厚、核小、味甜的新鄭特產雞心棗為原料的“去核雞心棗”一問世,便在廣州市場上一炮打響,后又在深圳、珠海等南方市場迅速走紅。緊接著,雞心人參棗、雞心山楂棗、雞心蜜餞無核棗等產品相繼投入市場。
經過十余年發展,好想你棗業從一個不知名的小企業一步步發展成為全國棗行業的龍頭企業。把土特產加工成一種禮品,越來越貼近于人們的消費理念和需求。從叫板口香糖的棗片、號稱“東方咖啡”的棗粉,到煲湯的棗干、皮脆肉鮮的零嘴紅棗,再到紅棗新茶、紅棗滋補酒……圍繞一顆小紅棗,石聚彬硬是將“好想你”建成“紅棗帝國”。好想你棗業不僅在河南新鄭建有紅棗工業園,還分別在新疆阿克蘇、若羌,河北滄州等地建有紅棗生產加工基地,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公司捐助各項公益事業累計近千萬元。
永遠的農民情懷
對石聚彬的采訪,是在一個占地1萬平方米的貢棗苑里進行的。正是棗熟季節,滿樹紅棗如珍珠瑪瑙,很美。他走著說著,摘著吃著,記者感覺是在和一個農民探討他的莊稼收成。
石聚彬喜歡稱自己為農民。他身上確實有中國農民的許多特點,比如異常勤奮、十分節儉、特別看重“說話算數”。
他偏愛紅色,專賣店門頭、員工服裝、各種形象宣傳,紅色永遠是主色調。在很多正式場合,他穿的是紅色西裝,他相信紅色代表著吉祥,還象征著興旺。就連公司名稱——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散發出口語化的鄉土氣息,喚起人們心靈深處的親情、愛情、友情、鄉情……
石聚彬說,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他的本家堂哥。“我這個堂哥在一家礦務局工作,待人很和氣,以前,我們這幫農村窮親戚去了,他都是非常熱情,端茶倒水,洗衣做飯,一點兒也沒架子,不嫌棄我們。這點讓我學到了,無論你到什么時候,你有再多的錢,可你還是個普通人。”后來,這種觀念一直伴隨著石聚彬。無論碰到誰,他臉上都掛著副微笑,笑得真誠親切,讓人渾身舒坦。這增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事業的親和力。
石聚彬把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歸結為“恒心”,他說:“也許,每個人一生只能辦成一件事,那我就不求多,我就認定了紅棗,那是我們家鄉的根兒,也是我這輩子能成事的根兒。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要奮發,我不與別人攀比,不這山看著那山高,我堅守自己對紅棗的情懷,堅定不移地走了下來。”
石聚彬最感欣慰的就是開辟了一個行業。現在新鄭有3萬人在從事紅棗行業。全國已有數千萬人從事紅棗種植、收購、研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工作。他說:“每次在機場候機樓看到那么多的旅客三三兩兩的,提著各種紅棗產品,我就感到非常開心。今年3月6日全國兩會期間,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贈送中外記者‘好想你’紅棗。這些都給我一種力量。”
石聚彬的下一個夢想,是將好想你棗業上市,把好想你做成世界品牌,讓中國紅棗紅遍天下。
他還倡議建設“樹上糧倉”,廣植大棗、核桃、板栗、榛子、枸杞、杏等“木本糧”,讓它們與大米、小麥、玉米等“草本糧”一起豐富人們的食物結構,增益人類健康福祉,同時改善生態環境。